[1] 王连润,马钧,胡忠荣,等. 蓝莓离体快速繁殖研究[J]. 红河学院学报,2009,7(5):16-18. [2] 杨喜平,张胜利,王琚钢,等. 我国蓝莓研究[J]. 内蒙林业科技,2012,38(3):55-58. [3] 汤伟华. 蓝莓茎段初代培养技术[J].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6):1263-1264,1267. [4] 张帅,谷晓平,莫建国,等. 基于GIS的贵州蓝莓生态适宜性区划[J]. 贵州农业科学,2014(10):255-257. [5] 蒋鑫,杨静慧,何心,等. 温室与大棚中不同蓝莓品种的生长生理特性比较[J]. 天津农学院学报,2020,27(1):15-20. [6] 申岩. 蓝莓露地栽培技术[J]. 天津农业科学,2009(3):62-64. [7] 吕晨菲,杨静慧,秦艳筠,等. 促成栽培的蓝莓品种果实外观特性比较[J]. 天津农学院学报,2019,26(2):27-30,34. [8] 郑理乔,黄成林,刘华,等. 兔眼蓝莓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化与生根问题的探讨[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2,39(5):777-782. [9] 朱宏芬,沈岚,黄坚,等. 兔眼蓝莓“灿烂”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研究[J]. 北方园艺,2012(19):105-107. [10] 李丽容,金开正. 兔眼蓝莓组培快繁试验[J]. 中国南方果树,2010,39(1):71-72. [11] 廉家盛,朴炫春,廉美兰,等. 培养基种类、玉米素浓度及pH值对蓝莓“美登”组培增殖生长的影响[J].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0,32(4):269-272. [12] 肖海峻,庞俊兰,孟利前,等. 不同基因型蓝莓离体茎段的增殖培养技术[J]. 分子植物育种,2018,16(8):2587-2592. [13] 饶宝蓉,陈泳和,江文清,等. 蓝莓夏普蓝组培苗繁殖技术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2014,26(10):46-49. [14] 龚雪元,杜亚填,张翔宇,等. 南高丛蓝莓快繁技术体系研究[J]. 植物研究,2014,34(1):131-135. [15] 史文君,赵永钦,王培培,等. 北高丛蓝莓茎段离体培养及增殖技术[J]. 经济林研究,2012,30(2):56-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