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国芳,韦开红,王瑞,等. 贵州引种早熟蓝莓品种品质特性评价[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42(7):230-235. [2] 迟峰,丁文芹. 丹东地区蓝莓栽培技术要点[J]. 辽宁林业科技,2008(3):52,62. [3] 李亚东,刘海广,张志东,等. 我国蓝莓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J]. 中国果树,2008(6):67–69,71. [4] 吴文和,金义兰,谌金吾,等. 施用3种有机肥对蓝莓果实品质的影响[J]. 耕作与栽培,2015(3):1–3,14. [5] 刘莉莉,姜传福. 蓝莓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功能研究[J]. 农业科技与装备,2013(9):62–63,65. [6] 李斌,雷月,孟宪军,等. 蓝莓营养保健功能及其活性成分提取技术研究进展[J]. 食品与机械,2015,31(6):251–254. [7] 吴立仁,杜汉军,段亚东,等. 寒地越橘(蓝莓)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J]. 北方园艺,2017(13):73–78. [8] 刘克宁,李公存,顾海燕,等. 蓝莓核心种质资源评价[J]. 山东农业科学,2011(1):20–23. [9] 李红侠,陈红玲,王林,等. 蓝莓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J]. 宿州学院学报,2015,30(1):85–87. [10] 董克锋,岳清华,高勇,等. 有机蓝莓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2016(12):271–273. [11] 刘芳. 蓝莓栽培技术推广与应用探析[J]. 中国农业信息,2016(7):86–87. [12] 李亚东,刘海广,张志东,等. 我国蓝莓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J]. 中国果树,2008(6):67–69,71. [13] 米悦. 蓝莓加工与贮藏保鲜技术[J]. 现代食品,2016(4):49–51. [14] 王翠红. 贮藏温度与包装方式对蓝莓采后贮藏品质和生理的影响[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15] 刘波. 蓝莓采后生理与贮藏技术的探讨[J]. 北方园艺,2009(2):224–225. [16] 王茂思,杨静慧,秦艳筠,等. 盐碱地不同树莓品种果实品质比较[J]. 天津农学院学报,2017,24(2):14–18. [17] 叶强. 蓝莓果实发育解剖及果形相关基因分离研究[D]. 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7. [18] 刘丙花,孙锐,王开芳,等. 不同蓝莓品种果实品质比较与综合评价[J]. 食品科学,2017(12):1–9. [19] 吴兰坤,黄卫东,战吉成. 弱光对大樱桃坐果及果实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7(3):69-74. [20] 张大鹏. 荔枝果柄结构发育与落果的关系[J]. 园艺学报,1997,24(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