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聂守军,谢树鹏,史冬梅,等. 寒地水稻产量因素间灰色关联度分析[J]. 农业科技通讯,2009(6):36-39. [2] 王海潮,肖红旭,王小红,等. 陕南杂交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陕西农业科学,2009(6):20-22,33. [3] 江银荣,潘宝国,陆虎华. 江苏省水稻产量与产量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J]. 浙江农业科学,2009(6):1130-1132. [4] 袁伟玲,曹凑贵,程建平. 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2005(2):24-25. [5] 杨明,余国东,李伯群,等.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评价不同大麦品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6):22247-22248,22322. [6] 胡蓉. 杂交中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相关性的分析[J]. 福建农业学报,2011(2):211-214. [7] 陈达刚,周新桥,李丽君,等. 超级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08(7):3-6. [8] 吕丽华,陶洪斌,夏来坤,等. 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夏玉米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J]. 作物学报,2008,34(3):447-455. [9] 周成,王鹏文. 耐密型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及其相关形状的关系研究[J]. 天津农学院学报,2011,18(4):16-19. [10] 朱崴,周成,王鹏文. 耐密型玉米种植密度及其三值的变化研究[J]. 吉林农业科学,2012,37(5):1-2,41. [11] 荐慧,王鹏文,辛德财.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性状的影响研究[J]. 天津农学院学报,2013,20(4):25-27. [12] 侯月,王鹏文. 玉米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及穗部性状的影响[J]. 天津农业科学,2014,20(6):94-96. [13] 谷靜丛,王鹏文,王国琴. 天津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田产量结构分析[J]. 耕作与栽培,2014(2):12-13. [14] 侯月,王鹏文. 玉米不同种植密度产量结构的差异研究[J]. 天津农学院学报,2014,21(3):25-27. [15] 张乃生,刘杰,韩国彪. 晋东南旱地玉米“产量—施肥”多元回归模型及其应用分析[J]. 数理统计与管理,1989(1):10-13. [16] 王海峰. 玉米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及发展前景[J]. 种子世界,2008(6):53-55. [17] 李钟,郑祖平,张国清,等. 四川盆地杂交玉米单作密肥措施研究[J]. 杂粮作物,2000,20(2):23-27. [18] 谭华,许大积. 杂交玉米施肥效应研究[J]. 广西农业科学,1999(4):170-173. [19] 赵燕. 我国玉米高产栽培农艺措施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2010(23):46-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