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胡春花,徐红军,冯浔. 高粱品种数量性状的遗传及育种目标探讨[J]. 新疆农垦科技,1995(4):26-27. [2] 杨小翠,詹秋文,刘言龙,等. 苏丹草与高粱的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J]. 中国草地学报,2016,38(1):41-46. [3] 包红霞,张春华. 高粱主要数量性状遗传分析[J]. 内蒙古农业科技,1997(2):11-12. [4] 李树华,张文杰,白海波,等. 春小麦穗部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6):20-26. [5] MADHUSUDHANA R,PATIL J V.A major QTL for plant height is linked with bloom locus in sorghum [Sorghum bicolor(L.)Moench][J]. Euphytica,2013,191(2):259-268. [6] 游录鹏. 高粱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重要农艺性状QTL初步定位[D]. 南京:南京大学,2013. [7] 白晓倩,卢华雨,于澎湃,等. 粒用高粱×苏丹草杂交F2代农艺性状的数量遗传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9):188-193. [8] 刘静,曹雄,李婷,等. 不同高粱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相关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9,47(20):29-30,36. [9] 罗峰,李欣禹,唐朝臣,等. 影响甜高粱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环境因子剖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24(10):10-17. [10] 詹鹏杰,平俊爱,楚建强,等. 不同种植环境和密度对机械化栽培高粱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2019,47(10):1783-1788,1814. [11] 袁苗苗,张烈,曹高燚,等. 磷肥对玉米产量及青饲品质的影响[J]. 天津农学院学报,2020,27(2):18-22,27. [12] 盖钧镒.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的分离分析方法研究[J]. 遗传,2005,27(1):130-136. [13] 盖钧镒,章元明,王建康. QTL混合遗传模型扩展至2对主基因+多基因时的多世代联合分析[J]. 作物学报,2000,26(4):385-391. [13] 杨珍,李斌,赵军,等. 甜高粱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和通径分析[J]. 中国糖料,2018,40(4):16-19. [14] 杨伟光,李殿申,魏晓明,等. 高粱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模型测验[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5,17(4):1-6. [15] MI X J,ESKRIDGE K,WANG D,et al.Regression-based multi-trait QTL mapping using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J]. Stat Appl Genet Mol,2011,9(1):17-20. [16] 杨伟光,王奇,韩立军,等. 中国高粱千粒重的遗传模型测验[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1,23(2):1-4. [17] 于澎湃,卢华雨,谭燕,等. 高粱主要穗部性状遗传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2020(4):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