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艳茹,吉士东,郑大浩. 糯玉米的营养价值和发展前景[J].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3,25(2):145-148. [2] 王义发,汪黎明,沈雪芳,等. 糯玉米的起源、分类、品种改良及产业发展[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S1):97-102. [3] 常拥华,李克祥. 糯玉米及其开发利用[J]. 黑龙江农业科学,1996(5):33-34. [4] 翟广谦,陈永欣,田福海. 甜、糯玉米鲜食期品质变化及保鲜技术研究[J]. 山西农业科学,1997,25(1):24-27. [5] 刘正,王波,温志侠. 糯玉米含糖量与贮藏因子的相关研究[J]. 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16(4):28-30. [6] 栾春荣,鞠章网,丁慧,等,鲜食糯玉米适宜采收期与有效积温的关系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04(2):22-23. [7] 刘萍,陆卫平,陆大雷. 鲜食糯玉米品质差异及适宜采收指标的研究[J]. 玉米科学,2009,17(6):5-8. [8] 刘洪明,王军伟,宋朝玉,等. 鲜食糯玉米适宜收获期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2009(10):94-95. [9] 辛德财. 鲜食糯玉米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天津:天津农学院,2010. [10] 齐建双,铁双贵,孙建军,等. 采收时期对鲜食糯玉米品质和产量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7):41-43. [11] 韩玉芝. 粮油保管[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387-390. [12] 路茜玉. 粮油贮藏学[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35-38. [13] 戴晓武. 玉米籽粒含水量对贮藏品质的影响[D]. 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2. [14] 任亚梅. 鲜食玉米穗成熟特性及速冻工艺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 [15] 宋华东,龚魁杰. 鲜食糯玉米采后水分变化及对风味品质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2007(3):90-91. [16] 陈永欣,翟广谦. 甜糯玉米采收与保鲜技术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1,16(4):87-91. [17] 宋万友,周文伟,李桂芝. 果蔬型鲜食玉米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 安徽农业科学,2003,31(5):819-843. [18] 蔡马,贺立红,冯颖竹,等. 果蔬型糯玉米采后不同温度储藏下的营养品质分析[J]. 玉米科学,2008,16(2):150-152. [19] 滕海涛,赵久然,李勇,等. 甜糯玉米采收后营养品质变化的研究[J]. 作物杂志,2007(2):36-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