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佳,王会霞,谢滨泽,等. 北京9个树种叶片滞尘量及叶面微形态解释[J]. 环境科学研究,2015(3):384-392. [2] 张家洋,鲜靖萍,邹曼,等. 9种常见绿化树木滞尘量差异比较[J]. 河南农业科学,2012(11):121-125. [3] 江胜利. 杭州地区常见园林绿化植物滞尘能力研究[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2. [4] 范舒欣,晏海,齐石茗月,等. 北京市26种落叶阔叶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J]. 植物生态学报,2015(7):736-745. [5] 柴一新,祝宁,韩焕金. 城市绿化树种的滞尘效应——以哈尔滨市为例[J]. 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21-126. [6] 杨静慧,刘艳军,武春霞,等. 天津市10种常绿植物冬季滞尘量分析[J]. 天津农学院学报,2016(3):31-34. [7] 刘童,田祎,龚宇,等. 植物单位面积滞尘量试验的精确度控制[J]. 现代园艺,2014(6):16. [8] 张莉. 南京常见道路绿化树种的环境效益研究[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9] 王蕾,高尚玉,哈斯,等. 北京11种园林植物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2006(17):597-601. [10] 程雨萌,王云琦,梁丹. 北京市5种典型植物滞尘特征及影响因素[J]. 环境化学,2016(8):169-197. [11] 刘璐,管东生,陈永勤. 广州市常见行道树种叶片表面形态与滞尘能力[J]. 生态学报,2013(8):604-614. [12] 刘晋熙. 六种常用垂直绿化植物滞尘能力研究[D]. 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5. [13] 孙晓丹,李海梅,孙丽,等. 8种灌木滞尘能力及叶表面结构研究[J]. 环境化学,2016(9):181-185. [14] 刘颖,李冬杰,李朝炜,等. 绿化植物叶面特征对滞尘效应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6(8):454-457. [15] 杨佳. 北京公园绿化树种滞留PH等颗粒物的能力及其应用模式[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