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蒋光月,万水霞,朱宏斌,等. 蓝莓的营养保健价值与栽培条件[J].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9):81-82. [2] 方仲相,胡君艳,江波,等. 蓝莓研究进展[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3,30(4):599-606. [3] 谭飞菲,孙斐. 我国蓝莓产业发展概况[J]. 中国果菜,2017,27(8):39-43. [4] 陈英,吴启发,梁丽婷,等. 蓝莓引种栽培比较试验[J].华东森林经理,2017,31(1):49-61. [5] 蒋汉元,者文灏. 大通县蓝莓栽培引种试验[J]. 农业与技术,2017,37(8):51-52. [6] 徐国辉,王贺新,高雄梅. 近十年美国蓝莓新品种资源及其特征[J]. 中国南方果树,2015,44(4):138-144. [7] 吴立仁,杜汉军,段亚东,等. 寒地越橘(蓝莓)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J]. 北方园艺,2017(13):73-78. [8] 朱江华,吕芳德,王森,等. 6个蓝莓品种花粉特性和花粉育性的比较[J]. 经济林研究,2016,34(2):101-108. [9] 曹倩. 新疆伊犁霍城大西沟野杏遗传多样性研究[D]. 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6. [10] 李京璟,张日清,马庆华,等. 榛属植物花粉形态扫描电镜观察[J]. 电子显微学报,2017,36(4):404-413. [11] 莫爱琼,胡晓颖,高丽霞. 两个蓝莓品种花器官的形态特征观察[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5,23(3):295-300. [12] 郭巧生,王庆亚,史红专. 半夏种内不同居群花粉粒形态比较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6(1):27-30. [13] 李永泉,罗中莱,张奠湘. 叶下珠科花粉组织化学、花粉数和胚珠数及其与传粉者关系的研究[J]. 生物多样性,2007(6):645-651. [14] 毛秀红,荀守华,乔玉玲,等. 刺槐和多花刺槐的有性生殖特性[J]. 植物生理学报,2017,53(4):555-562. [15] 谢力行,牛立新,张延龙. 30个牡丹品种花粉及胚珠遗传变异分析[C]//张启翔. 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7.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7. [16] 阿力同·其米克,金晓芳,叶忠铭,等. 新疆产药用植物黑果枸杞有性生殖产出差异的繁殖生态学研究[J]. 植物科学学报,2014,32(6):570-576. [17] 方大凤,张昌贵,康永祥,等. 陕西关中地区木兰属植物品种分类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2015,42(3):29-34. [18] 李融,杨静慧,李珍,等. 不同北美海棠花形态特征比较及其品种识别[J]. 天津农林科技,2016(5):7-9. [19] 赵则海,莫灿坤,沈远志. 五爪金龙花的形态特征及各部位总黄酮含量的比较[J]. 肇庆学院学报,2017,38(5):36-38. [20] 黄乐,王美军,蒋建雄,等. 刺葡萄花器官形态特征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2013(15):31-33. [21] 李菊馨,黄桂香,汤狄华,等. 密斯蒂蓝莓花粉形态及授粉亲和性观察[J]. 中国南方果树,2017,46(5):8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