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保继刚,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4-45. [2] 俞晟. 城市旅游与城市游憩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1-32.
 [3] 俞晟,何善波. 城市游憩的社会学分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54-61.
 [4] 顾兴全,于可红. 杭州城市居民体育休闲旅游行为及倾向特征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6,42(6):48-51.
 [5] 宋秋. 城市居民游憩动机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软科学,2008,22(6):22-26.
 [6] 罗艳菊,吴楚材,邓金阳. 基于游憩动机的游客游憩利用影响感知差异——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 林业经济问题,2007,27(1):58-61.
 [7] 肖亮,张立明,王剑. 城市森林游憩需求特征分析——以武汉市居民为例[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7,26(1):31-34.
 [8] 吴必虎,伍佳,党宁. 旅游城市本地居民环城游憩偏好: 杭州案例研究[J]. 人文地理,2007,23(2):27-31.
 [9] 许春晓,周慧. 都市居民的近郊休闲旅游意向特征研究——以长沙市为例[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101-104.
 [10] 成凤明,雷晶莹,李穗菡,等. 城市居民城郊游憩偏好研究——以湖南长沙为例[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45-49.
 [11] 蒋巍,王晓文,戴俊骋. 福州市区居民环城游憩偏好研究[J].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1,6(2): 89-94.
 [12] 刘鑫,张茵. 北京植物园家庭群体游憩行为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40-44.
 [13] 孙梦阳,石美玉. 非物质文化遗产游憩者动机及其市场细分研究[J]. 旅游学刊,2012,27(12):95-98.
 [14] 吴必虎,方芳,殷文娣,等. 上海市民近程出游力与目的地选择评价研究[J]. 人文地理,1997,12(1):17-23.
 [15] 肖忠东,严艳,赵西萍. 旅游消费及其效用研究[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9(3):112-117.
 [16] 杨兴柱,陆林,王群. 农户参与旅游决策行为结构模型及应用[J]. 地理学报,2005,60(6): 928-940.
 [17] 秦俊丽. 基于AMOS技术的福州城区居民旅游决策行为影响机制研究[D]. 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9.
 [18] 杨学燕,金海龙. 居民出游决策行为与家庭结构的关系探讨——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J]. 旅游学刊,2004,19(4):14-18.
 [19] 杨兴柱,陆林. 城市旅游地居民感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系统分析——以中山市为例[J]. 城市问题,2005(2):44-50.
 [20] 龙鑫,马耀峰. 西安市城镇居民短期旅游行为特征及决策因素分析[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5):76-81.
 [21] 秦俊丽,林岚,唐得昊. 福州市民旅游决策行为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3):90-97.
 [22] 孙瑜,冯健. 郊区居民游憩行为过程与个体决策——基于北京回龙观社区的调查[J]. 城市发展研究,2013,20(6):60-67.
 [23] 李峥嵘,柴彦威. 大连城市居民周末休闲时间的利用特征[J]. 经济地理,1999,19(5):80-84.
 [24] 刘志林,柴彦威,龚华. 深圳市民休闲时间利用特征研究[J]. 人文地理,2000,15(6):31-36.
 [25] 吴必虎. 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动行为研究[J]. 地理学报,1994,48(2):117-127.
 [26] 张安,丁登山,沈思保,等. 南京城市游憩者时空分布规律与活动频率分析[J]. 经济地理,1999,19(1):106-110.
 [27] 吴承照. 游憩效用与城市居民户外游憩分布行为[J]. 同济大学学报,1999,27(6):718-722.
 [28] 殷红梅,许芳. 城市公园游憩者时空分布规律初探—— 以贵阳黔灵公园为例[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17(2):76-80.
 [29] 粟路军,许春晓. 城市居民环城游憩距离选择的实证研究——以长沙市为例[J]. 旅游科学,2008,22(1):34-39.
 [30] 史久西,王小明,程飞龙,等. 浙江省乡村居民的游憩行为[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4): 54-58.
 [31] 刘志林,柴彦威. 深圳市民周末休闲活动的空间结构[J]. 经济地理,2001,21(4):504-508.
 [32] 周常春,车震宇. 昆明城市居民的游憩活动空间研究[J]. 热带地理,2006,26(1):81-85.
 [33] 周菁,王倚天. 中小城镇居民游憩空间体系研究——以菏泽市为例[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34(1):116-118.
 [34] 梁琳,张捷. 城市滨水空间休闲者行为规律分析——以武汉市汉口江滩为例[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7):77-82.
 [35] 林岚,唐俊雅,吴巧凌. 福州市游憩者活动的行为特征[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19(1):103-106.
 [36] 彭顺生. 广州市居民环城游憩行为特征研究[J]. 人文地理,2007(1):53-57.
 [37] 王辉,郭玲玲,宋丽. 大连市居民环城游憩行为特征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1):112-116.
 [38] 郑柳青. 成都市城市居民的游憩活动空间研究[J]. 特区经济,2011(8):140-142.
 [39] 田逢军. 主城区居民评价性游憩空间认知研究——以南昌市为例[J]. 经济地理,2011,32(6): 1036-1041.
 [40] 孙樱,陈田,韩英. 北京市区老年人口休闲行为的时空特征初探[J]. 地理研究,2001,20(5):537-546.
 [41] 陈金华,李洪波. 历史文化名城老年人口休闲行为研究——以泉州市为例[J]. 泰山学院学报,2007,29(2):78-83.
 [42] 汤晓敏. 为游憩者创造良好的行为环境[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1,19(3):206-210.
 [43] 胡迎春,蔡君. 京郊休闲果园游客满意度调查研究[J]. 四川林勘设计,2007(1):25-29.
 [44] 杨会娟,蔡君. 北京休闲果园重游者与初游者游憩体验和忠诚度的比较研究[J]. 河北林果研究,2007,22(1):107-110.
 [45] 李江敏,丁黎明,李志飞. 城市居民环城游憩满意度评价——以武汉市为例[J]. 消费经济,2008,24(3):56-59.
 [46] 毛小岗,宋金平,冯徽徽,等.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城市公园居民游憩满意度[J]. 地理研究,2013,32(1):166-178.
 [47] 郑怡清,朱立新. 上海市民休闲行为研究[J]. 旅游科学,2006,20(2):60-64.
 [48] 苏国良,吴必虎,党宁. 中小城市家庭规模与游憩行为的关系研究[J]. 旅游学刊,2007,22(6):53-58.
 [49] 张婷,叶莉. 城市居民家庭结构与游憩需求意向关系研究——以长沙市居民为例[J]. 开发研究,2010(4):34-38.
 [50] 曹灿明. 金融危机对城市居民旅游行为影响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3):10-13.
 [51] 薛兴华,段晓凤. 城市绿化公园综合环境特性对居民游憩活动的影响[J]. 城市规划,2012,36(10):40-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