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春玲,关立,侯军红,等. 黄淮麦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效用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2007(4):19-23. [2] 王鹏文,刘鹏飞. 种植密度对玉米三值变化的影响[J]. 杂粮作物,1998,18(3):1-4. [3] 李伯航,桑育春,俞良浦. 高产夏玉米产量构成主次关系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87,10(1):1-11. [4] 朱崴,周成. 耐密型玉米种植密度及其三值的变化研究[J]. 吉林农业科学,2012,37(5):1-2,41. [5] 李凤海,周芳,王志斌. 不同玉米品种最佳密度研究[J]. 种子,2007,26(2):77-80. [6] 连艳鲜,何金环. 高产玉米杂交种产量构成因素和穗部性状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430-7431. [7] 冯国良,刘福虎. 玉米高产创建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山西农业科学,2012,40(12):1322-1325. [8] 何志栋. 小麦三值变化规律及提高途径[J]. 陕西农业科学,1991(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