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访问统计

在线人数:

今日访问:

总访问量:

  • 天津农学院学报

  • Journal of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天津农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天津农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农业类学术期刊,是天津市一级期刊,大16开本,102页,双月刊。主要刊发农学、园艺、园林、畜牧、兽医、水产、渔业、食品、农业工程、经济管理、社会科学和有关基础学科在教学、科研、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以及对科技兴农的论述。...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2025年 第3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6-30

张芮, 高金伟, 姜青青, 王钰晴, 张丹, 周文礼

2025 Vol.32(3): 1–7    [摘要] ( 24 )    [PDF 2292 KB ] ( 19 )

周文礼, 范贤贵, 高金伟, 张丹, 邵蓬, 窦勇

2025 Vol.32(3): 8–11    [摘要] ( 19 )    [PDF 437 KB ] ( 7 )

缪鈜烨, 刘雅楠, 高金伟, 贾旭颖, 周文礼, 张丹

2025 Vol.32(3): 12–17    [摘要] ( 16 )    [PDF 980 KB ] ( 1 )

王洋, 李燕子, 周志刚, 白东清, 杜东东, 张光晨

2025 Vol.32(3): 18–23    [摘要] ( 17 )    [PDF 995 KB ] ( 0 )

梁爽, 陈春秀, 刘惠茹, 梁健, 蒋增杰, 郭永军

2025 Vol.32(3): 24–28    [摘要] ( 14 )    [PDF 1242 KB ] ( 3 )

陈春秀, 李浩程, 李博文, 梁爽, 孔庆霞, 郭永军

2025 Vol.32(3): 29–33    [摘要] ( 16 )    [PDF 798 KB ] ( 1 )

王洋, 顾彦冰, 白东清, 郑豪, 张国壮

2025 Vol.32(3): 34–37    [摘要] ( 14 )    [PDF 717 KB ] ( 0 )

于海霞, 王永颖, 李泽青, 王鸿英

2025 Vol.32(3): 38–42    [摘要] ( 11 )    [PDF 622 KB ] ( 0 )

田雨佳, 吴薛, 屠焰

2025 Vol.32(3): 43–49    [摘要] ( 14 )    [PDF 712 KB ] ( 0 )

杨恺斯, 高斌, 金政翰

2025 Vol.32(3): 50–53    [摘要] ( 19 )    [PDF 704 KB ] ( 3 )

郭爽, 王璐瑶, 王永颖, 田雨佳, 于洪鑫, 王鸿英

2025 Vol.32(3): 54–58    [摘要] ( 13 )    [PDF 745 KB ] ( 0 )

冀媛媛, Genovese Paolo Vincenzo, 卫佳晨

2025 Vol.32(3): 59–64    [摘要] ( 12 )    [PDF 1804 KB ] ( 0 )

卫佳晨, 冀媛媛, 杨长鑫, 刘策

2025 Vol.32(3): 65–71    [摘要] ( 12 )    [PDF 1532 KB ] ( 0 )

王凯, 王远宏

2025 Vol.32(3): 72–76    [摘要] ( 16 )    [PDF 779 KB ] ( 1 )

郑欣, 冀媛媛, 关贺琳, 卫佳晨

2025 Vol.32(3): 77–82    [摘要] ( 12 )    [PDF 860 KB ] ( 0 )

杨书珺, 陈立芸, 亚琨

2025 Vol.32(3): 83–88    [摘要] ( 12 )    [PDF 902 KB ] ( 0 )

张玉梅, 张一鸣

2025 Vol.32(3): 89–95    [摘要] ( 12 )    [PDF 860 KB ] ( 2 )

黄志昊, 王博, 李冰, 苑瑜瑾, 王远宏

2025 Vol.32(3): 96–102    [摘要] ( 17 )    [PDF 1785 KB ] ( 3 )

张芮, 高金伟, 姜青青, 王钰晴, 张丹, 周文礼

2025 Vol.32(3): 1–7    [摘要] ( 24 )    [PDF 2292 KB ] ( 19 )

为探究低温保存时间对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生理生化及相关机制的影响,本研究对低温保存10 d及90 d的小球藻进行复苏再培养,分析了藻细胞生长及固碳效能等指标,并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与光合作用及固碳效能相关的差异基因和代谢通路。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 d和90 d试验组的小球藻生长密度均在复苏第8天恢复至正常水平,固碳速率在第8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A及Rubisco活性提升;KEGG通路注释表明,10 d试验组差异基因富集于DNA复制和卡尔文循环固碳等通路中,其中卡尔文循环固碳通路富集13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90 d试验组差异基因富集于氮代谢和精氨酸合成等代谢相关通路。

周文礼, 范贤贵, 高金伟, 张丹, 邵蓬, 窦勇

2025 Vol.32(3): 8–11    [摘要] ( 19 )    [PDF 437 KB ] ( 7 )

藻类与细菌之间存在多种互作关系,二者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水体初级生产力、藻类群落组成、藻类之间的竞争和演替。微藻与细菌通过藻际环境形成、营养交换及信号分子调控等互作机制,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概述了藻菌互作机制、在碳循环中的生态作用及在水产养殖上减碳应用,最后探讨了藻菌在减碳上的未来发展方向。

缪鈜烨, 刘雅楠, 高金伟, 贾旭颖, 周文礼, 张丹

2025 Vol.32(3): 12–17    [摘要] ( 16 )    [PDF 980 KB ] ( 1 )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多元统计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华绒螯蟹性早熟个体与正常个体的肌肉与肝胰腺游离氨基酸(FAA)组成差异,并进行了综合生态评价。结果显示:肌肉和肝胰腺组织中均检测到20种FAA,早熟蟹肝胰腺总FAA[(22 210.39±11.59)μg/g]显著高于正常蟹[(17 169.87±11.87)μg/g](P<0.05),其中早熟蟹肌肉、肝胰腺中甜味氨基酸总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蟹(P<0.05)。早熟蟹鲜味和甜味氨基酸的TAV显著高于正常蟹(P<0.05),风味表现鲜甜特征,但其综合品质受限于苦味氨基酸的潜在负面影响。研究表明,性早熟可能通过氨基酸代谢途径显著影响中华绒螯蟹机体内FAA组成,且肝胰腺中FAA代谢对性早熟的响应更为敏感。本研究通过风味综合生态分析,为早熟中华绒螯蟹风味品质研究及相关产业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洋, 李燕子, 周志刚, 白东清, 杜东东, 张光晨

2025 Vol.32(3): 18–23    [摘要] ( 17 )    [PDF 995 KB ] ( 0 )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水产养殖业正加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本文系统阐释了益生菌技术在水产养殖系统碳减排领域的创新应用,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为三大维度:(1)碳输入调控方面,通过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宿主健康水平减少药品使用、调节水质降低维护能耗,实现系统碳输入源头减量;(2)碳排放抑制层面,通过代谢调控途径降低宿主氨氮排放,调节微生态抑制产甲烷菌活性,并加速有机物矿化;(3)碳封存增强环节,通过营养盐循环促进大型藻类和滤食性贝类生长,构建多层次碳汇体系。综合应用复合益生菌,可有效降低养殖系统碳足迹和碳排放强度,为水产养殖业低碳转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梁爽, 陈春秀, 刘惠茹, 梁健, 蒋增杰, 郭永军

2025 Vol.32(3): 24–28    [摘要] ( 14 )    [PDF 1242 KB ] ( 3 )

在服务“碳中和”战略目标背景下,渔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碳汇与碳源过程并存的突出特点。本文分析了渔业碳循环的特征,指出渔业在优质蛋白质生产方面拥有显著的低碳优势,特别是贝藻类养殖系统展现出巨大的碳汇潜力。提出了通过“渔业碳汇识别与增强”“渔业碳源核算与减排”“减排增汇协同提升模式构建”三个层次推动渔业助力国家“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天津地区实践表明,贝类礁生态系统和渔光互补生态养殖模式在减排增汇方面表现突出,不同渔业模式的碳排放热点均集中在饲料使用阶段。未来,应构建完善的渔业碳通量监测体系,强化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探索生态养殖技术与清洁能源融合路径,建立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绿色低碳渔业发展模式,为农业农村领域实现“碳中和”提供可复制推广的实践参考。

陈春秀, 李浩程, 李博文, 梁爽, 孔庆霞, 郭永军

2025 Vol.32(3): 29–33    [摘要] ( 16 )    [PDF 798 KB ] ( 1 )

基于对7个区38个已建项目和33个在建项目的调研数据,分析天津市渔光互补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结果表明:天津市已建项目面积达2 889.53 hm2,光伏占比86.98%,总装机容量3 025 MW,预计25年运行期可减排二氧化碳1 010.63万t。渔光互补项目通过“渔电共享”显著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率,改善了渔民收益结构,促进了清洁能源利用。然而,光伏板遮光对水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以及养殖作业不便等问题仍需解决。建议加强理论与技术研究,优化光伏布局,完善环境监测,改进架设方式,选育耐阴品种,同时完善配套政策,加大金融和土地支持力度,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王洋, 顾彦冰, 白东清, 郑豪, 张国壮

2025 Vol.32(3): 34–37    [摘要] ( 14 )    [PDF 717 KB ] ( 0 )

水产养殖业的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制约其绿色转型的关键挑战,而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因其多靶点调控特性与“碳中和”潜力,为构建低碳养殖模式提供了创新路径。本文系统总结了中草药添加剂降低水产养殖碳排放的“营养-病害-生态”三维作用机制,即:营养代谢优化、病害防控替代、水体生态调控。尽管现有研究已证实中草药在降低特定碳排放环节的效用,但其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规模化应用的经济性评估及标准化生产体系构建仍需深入探索。未来需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如代谢组学与生命周期评估方法结合)和政策激励,推动中草药技术从实验室向产业化跨越,助力水产养殖业实现“双碳”目标与可持续发展。

于海霞, 王永颖, 李泽青, 王鸿英

2025 Vol.32(3): 38–42    [摘要] ( 11 )    [PDF 622 KB ] ( 0 )

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氨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首先总结了畜禽养殖过程中氨的排放来源、排放现状以及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而阐述了目前国内外氨减排技术在饲料调控、养殖工艺改进、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畜禽养殖氨减排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畜禽养殖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田雨佳, 吴薛, 屠焰

2025 Vol.32(3): 43–49    [摘要] ( 14 )    [PDF 712 KB ] ( 0 )

反刍动物的甲烷排放量约占全球人为甲烷排放量的22%,其温室效应潜能值达二氧化碳的28倍,已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核心议题。近年来,基因组学、微生物组学及饲料添加剂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为开发多路径减排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系统梳理了反刍动物甲烷生成机理、微生物群落调控机制、基因编辑技术、日粮营养优化及新型饲料添加剂研发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深化反刍动物甲烷减排技术研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提升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畜牧产业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杨恺斯, 高斌, 金政翰

2025 Vol.32(3): 50–53    [摘要] ( 19 )    [PDF 704 KB ] ( 3 )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区域性农业碳排放的精准核算与预测有利于碳减排措施的制定。本文系统梳理了农业碳排放核算与预测方法的技术体系,将碳排放核算方法分类为模型估算法、样地清查法以及遥感估算法,将碳排放预测方法分为系统建模法、灰色系统预测法、机器学习法。此外,本文还对不同方法的适用场景与局限性进行了分析。

郭爽, 王璐瑶, 王永颖, 田雨佳, 于洪鑫, 王鸿英

2025 Vol.32(3): 54–58    [摘要] ( 13 )    [PDF 745 KB ] ( 0 )

小站稻作为天津地区主栽的水稻品种,具有茎秆粗壮、产量高等优势,但其高硅低糖的特性,加之天津夏季高湿的气候条件,导致水稻秸秆在常规微贮发酵过程中易出现霉菌毒素超标和发酵不充分的问题。本试验使用乳酸菌和玉米粉混合微贮发酵工艺,探究其对发酵品质及奶牛饲喂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的玉米粉与复合乳酸菌混合发酵组(LAC组)与仅添加复合乳酸菌组(CON组)相比,发酵后粗蛋白含量、淀粉含量以及NDF 30 h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黄曲霉毒素B1、呕吐毒素显著降低(P<0.05),玉米赤霉烯酮含量显著升高(P<0.05)。泌乳牛饲喂试验结果显示,用微贮小站稻秸秆替代燕麦干草,对其产奶量和乳品质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相比于传统微贮工艺,使用乳酸菌和玉米粉混合微贮后的小站稻秸秆发酵品质更高,可替代部分燕麦干草,在保证奶牛生产性能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泌乳牛的日粮成本,为天津地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奶牛养殖节本增效提供了可行方案。

冀媛媛, Genovese Paolo Vincenzo, 卫佳晨

2025 Vol.32(3): 59–64    [摘要] ( 12 )    [PDF 1804 KB ] ( 0 )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任务。城市绿地作为重要的碳汇单元,在其全生命周期中不仅具有碳汇功能,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碳排放。因此,构建科学、系统的碳源碳汇量化测算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从“定性到定量”“概算到精算”以及“局部到全生命周期”三个维度出发,系统回顾了城市绿地景观碳源碳汇量化测算体系的发展历程。研究中通过选取Pathfinder、碳良知平台以及我国台湾省的LCF景观碳足迹评估系统,对其计算框架、数据来源与适用场景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探讨城市绿地景观在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碳源碳汇量化体系的发展趋势。上述研究为我国构建更为完善的城市绿地全生命周期碳源碳汇量化测算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也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卫佳晨, 冀媛媛, 杨长鑫, 刘策

2025 Vol.32(3): 65–71    [摘要] ( 12 )    [PDF 1532 KB ] ( 0 )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如何有效减排固碳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以往人们只关注植物的碳汇功能,但对园林苗圃内植物所产生的碳排放却鲜有关注。在本研究中,按照园林苗圃的不同类型,以天津市内的花圃、草圃、森林苗圃这三类园林苗圃为研究对象,构建其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体系,使用碳排放系数法,选取燃油、水、电,化肥等碳源指标,对上述三类园林苗圃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进行核算。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各苗圃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圃内养护阶段,园林苗圃在养护阶段产生的碳排放约为601 890 kg,花圃圃内产生的碳排放约为390 180 kg,森林苗圃产生的碳排放约90 080 kg。从养护阶段生产区域单位面积所产生的碳排放来看,花圃产生的碳排放为11.54 kg/m2,草圃为1.35 kg/m2,森林苗圃为0.13 kg/m2。植物在园林苗圃的生产生命周期内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主要碳源来自电、水、施肥和园艺资材,因此在植物景观设计实践中应当合理、恰当地使用温室花卉、草皮等植物材料。

王凯, 王远宏

2025 Vol.32(3): 72–76    [摘要] ( 16 )    [PDF 779 KB ] ( 1 )

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双碳”战略双重驱动下,都市农业低碳转型成为实现农业减排固碳的关键路径。天津作为典型的都市农业区,面临耕地资源刚性约束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双重挑战,亟需构建适应性转型路径。本研究基于国际低碳农业发展的制度保障、财政激励、技术创新与市场化机制四方面经验,结合天津资源禀赋特征,提出系统性转型框架:建立政策协同机制与法律保障体系,形成制度牵引力;创新绿色金融工具与生态补偿制度,激发市场主体参与活力;推进“产学研用”全链条技术转化,加速保护性耕作与精准施肥技术场景落地;探索农业碳汇交易机制,显性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为超大城市农业低碳转型提供理论与实践范式,助推区域农业碳中和目标达成。

郑欣, 冀媛媛, 关贺琳, 卫佳晨

2025 Vol.32(3): 77–82    [摘要] ( 12 )    [PDF 860 KB ] ( 0 )

相关研究表明,乡村正在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排放源,如何减少乡村碳排放正成为关注的热点。乡村人居环境包括乡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本文在提出乡村人居环境碳源和碳汇量化模型的基础上,以天津市宣家院村为例,对其人居环境碳源和碳汇进行量化研究,得到乡村生产空间中碳排放量为乡村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宣家院村人居环境碳源和碳汇量存在严重不平衡的现象。因此,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逐渐转变高碳排的生产生活模式,增加乡村生态空间中的碳汇量,是营造乡村低碳人居环境的关键。

杨书珺, 陈立芸, 亚琨

2025 Vol.32(3): 83–88    [摘要] ( 12 )    [PDF 902 KB ] ( 0 )

随着碳排放问题日益严峻,企业碳信息披露对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以2010—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首先运用Nvivo软件进行编码来综合评价碳信息披露,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企业碳信息披露的理论框架;随后运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分析碳信息披露对融资成本的影响,以及媒体监督的调节效应和环境规制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碳信息披露与融资成本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媒体监督具有调节效应以及环境规制存在双重门槛效应。研究结论对企业碳信息披露管理以及融资管理具有参考价值。

张玉梅, 张一鸣

2025 Vol.32(3): 89–95    [摘要] ( 12 )    [PDF 860 KB ] ( 2 )

全球温室气体浓度持续攀升,农业食品系统碳排放问题日益凸显。为实现“双碳”目标,满足消费者对低碳有机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并突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构建农产品碳标签体系及推广碳标签农产品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借鉴英国市场化驱动的碳信托模式、日本政府主导与市场激励双轮驱动模式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目前已有的农产品碳标签体系建设案例,如获得农产品碳标签认证的蒲江爱媛橙和嘉兴市阳光玫瑰葡萄,归纳目前仍存在细分标准不完善、政策支持细则缺失、实践普适性不足、消费者认同感低等问题。未来应明确碳足迹核算边界、统一国家标准、研发推广核算技术,并推动国际对接与标准互认,最终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碳标签体系,助力农业低碳转型,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黄志昊, 王博, 李冰, 苑瑜瑾, 王远宏

2025 Vol.32(3): 96–102    [摘要] ( 17 )    [PDF 1785 KB ] ( 3 )

为筛选褪绿病毒高抗优质番茄种质资源,收集了254种番茄种质资源,并通过种子质量、生长势、抗病性、果实产量及品质进行优质种质资源筛选。首先通过发芽率对搜集到的254种种质资源进行筛选,去除发芽率低于80%和发芽势低于60%的种质资源,得到132份种质资源以进行后续研究。此后,通过主成分分析对生长势进行综合排名,选取排名前二十的种质资源进行抗病性分析。在褪绿病毒病的抗病性测定中,‘Ls-693’和‘2023-20-76’的病情指数分别是34.4和37.5,表现为高抗种质(HR),且‘Ls-693’没有出现病害严重度3级和4级的植株,显示出更高的抗病性。果实营养指标方面,‘Ls-693’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为3.67 %,处于较高水平,酸甜平衡风味好,番茄红素含量达14.96 mg/100 g;‘2023-20-76’可溶性蛋白含量为3.10 mg/g,二者的维生素C含量均在16 mg/100 g左右,处于较高水平。就以上指标而言,‘Ls-693’和‘2023-20-76’总体表现最优,是两个兼具优良表型特征与较强抗病性的番茄种质资源,本结果为后续番茄抗病育种及优质品种推广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基础。

期刊信息
  • 天津农学院学报
  • Journal of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主 管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 主 办 天津农学院
  • ISSN 1008-5394
  • CN 12-1282/S
  • 编委会主任:金危危
  • 主 编:张民
  • 编辑出版:《天津农学院学报》编辑部
  • 编辑部英文名称:Editorial Office of Journal of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地 址:天津市西青区津静路 22 号
  • 邮政编码:300392
  • 电 话:(022)23783819
  • E-mail:xuebao@tjau.edu.cn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语种:中文
  • 定价:17. 00元
  • 印刷单位:天津午阳印刷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