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人数:
今日访问:
总访问量:
《天津农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天津农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农业类学术期刊,是天津市一级期刊,大16开本,102页,双月刊。主要刊发农学、园艺、园林、畜牧、兽医、水产、渔业、食品、农业工程、经济管理、社会科学和有关基础学科在教学、科研、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以及对科技兴农的论述。...
2025年 第3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8-30
2025 Vol.32(4): 18 [摘要] ( 10 ) [PDF 1097 KB ] ( 2 )
基于2022年渤海湾天津海域人工鱼礁区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0月)浮游植物群落调查资料,开展人工鱼礁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变化趋势关系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22年鱼礁区和对照区的浮游植物密度、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性指数(J)分别为:春季鱼礁区为0.54×104cell/m3、1.10、0.31、0.61,对照区0.55×104cell/m3、1.30、0.36、0.67;夏季鱼礁区为2.51×104cell/m3、2.62、0.70、0.90,对照区4.84×104cell/m3、2.65、0.63、0.90;秋季鱼礁区为1.30×104cell/m3、2.26、0.44、0.96,对照区1.23×104cell/m3、2.31、0.48、0.95。由此可见,人工鱼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但随着投放时间的延长,礁体内淤泥堆积减弱了人工鱼礁对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促进作用。RDA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渤海湾天津海域鱼礁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春季为温度、盐度、pH和氨氮;夏季为温度、总磷、溶解氧和亚硝酸盐;秋季为总氮、总磷和氨氮。
2025 Vol.32(4): 917 [摘要] ( 9 ) [PDF 5930 KB ] ( 1 )
Halomonas binhaiensis Y2R2是从天津滨海盐碱地中分离得到的具有溶磷功能的盐单胞菌属(Halomonas)新种,为发掘菌株Y2R2的菌种信息,采取基因组功能注释与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的方法,对其可能的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进行预测,探究该菌株的潜在功能。菌株Y2R2的GO、COG和KEGG等数据库功能注释结果表明,菌株Y2R2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的相关基因较多,分别有341个和336个。通过与3个近缘模式菌株的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有3 623个共有的基因家族基因,663个特有基因。其中,Y2R2与黄河盐单胞菌(Halomonas huangheensis)NTU-107的同源性最高;预测得到多个菌株Y2R2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包括四氢嘧啶(Ectoine)和细菌萜类化合物Sodorifen的合成基因簇。其中,四氢嘧啶合成基因簇与地中海甲壳虫(Methylophaga thalassica)的四氢嘧啶合成基因簇相似度高达75%。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菌株Y2R2适应高渗透压环境和溶磷的机理,挖掘菌株在盐碱地植物促生方面的潜在功能,为盐单胞菌属新种菌株Y2R2在滨海盐碱地改良领域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2025 Vol.32(4): 1825 [摘要] ( 11 ) [PDF 3746 KB ] ( 4 )
EpCSP基因是从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 profundum)中克隆得到的一个冷激蛋白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可能定位于细胞核或细胞质基质。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功能,用PCR技术扩增EpCSP基因的CDS区,并将其克隆至表达载体pCAMBIA1300-EGFP-MCS上,构建用于瞬时表达EpCSP蛋白的重组质粒。经PCR鉴定后,重组质粒通过热激转化法转入农杆菌LBA4404,并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洋葱表皮细胞,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确定其亚细胞定位。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插入片段与预期序列完全一致,与载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基因表达系统,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EpCSP蛋白可能分布在细胞质基质。
2025 Vol.32(4): 2631 [摘要] ( 8 ) [PDF 1111 KB ] ( 1 )
以4种水稻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探究种衣剂中添加不同磷肥水平(0、0.5、1.0 g)对3.75 mmol/L氯化铝胁迫下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0.5 g 磷肥处理的水稻在农艺性状和根系活力方面显著优于未添加磷肥处理和添加1.0 g 磷肥包衣处理;未添加磷肥处理水稻的各项指标也显著优于添加1.0 g 磷肥包衣处理。这表明种衣剂中添加适量磷肥(0.5 g)可有效缓解铝胁迫,促进水稻发芽和生长。
2025 Vol.32(4): 3238 [摘要] ( 9 ) [PDF 651 KB ] ( 1 )
研究作物需水量及水分亏缺量可为指导当地农业灌溉、有效防御气象干旱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依据宁夏地区1961—2017年逐日实测气象数据计算玉米主要生育期降水量,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玉米主要生育期的需水量,进而计算水分亏缺量,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7年,宁夏地区在玉米出苗-拔节期、拔节-抽雄期、抽雄-乳熟期、乳熟-成熟期的平均降水量分别为41.4、32.8、61.0、64.2 mm,玉米需水量平均值分别为94.6、87.6、178.6、102.2 mm,水分亏缺量的平均值分别为53.2、54.8、117.6、38.1 mm。宁夏地区近57年,玉米出苗-拔节期和拔节-抽雄期的降水量基本呈增加趋势,抽雄-乳熟期和乳熟-成熟期的降水量基本呈下降趋势。需水量总体变化趋势不一致,但呈上升趋势的站点均有部分通过显著性检验。水分亏缺量在出苗-拔节期呈下降趋势,在其他生育期大部分地区呈上升趋势,总体呈现出由北向南亏缺量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综合分析可知,宁夏北部尤其是玉米抽雄-乳熟期灌溉用水量需求较大,需适时进行人工灌溉以确保高产、稳产。
2025 Vol.32(4): 3946 [摘要] ( 11 ) [PDF 2037 KB ] ( 4 )
蒸散发是陆面和大气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关键要素,其精准估测对于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华北平原2017和2018年夏玉米为研究对象,基于涡度相关系统和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探讨了不同时间尺度夏玉米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小时尺度ET均呈现“几”字形变化,在12:00—14:00之间出现最大值,0:00左右出现最小值。抽穗-灌浆期、灌浆-乳熟期ET值相比于其他生育期较大,播种-出苗期最小(分别为0.031 5 mm和0.021 5 mm)。日尺度上,随着夏玉米的生长,ET先增加后减小,最大值出现在拔节-抽穗期(分别为3.7 mm和4.5 mm),整个生育期日均值最小的是播种-出苗期(均值分别为2.72 mm和1.86 mm)。月尺度上,ET最大值均出现在8月份(分别为125.10 mm和117.80 mm),最小值出现在6月份(分别为50.08 mm和34.04 mm)。平均日光合有效辐射与ET之间相关性最大,决定系数R2为0.270 4;其次为日平均空气温度,R2为0.074 2;平均日空气相对湿度与ET的相关性最小,决定系数R2为0.020 7。本研究结果将为农田下垫面的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25 Vol.32(4): 4753 [摘要] ( 13 ) [PDF 1478 KB ] ( 0 )
为优化天津地区温室番茄灌溉制度,本研究结合作物模型展开分析。首先基于2021—2022年温室番茄试验的土壤、气象及田间管理数据,采用扩展傅里叶幅度检验(EFAST)法,分析Cropgro- Tomato模型在不同灌水处理(灌水下限60%θf、70%θf、80%θf,θf为田间持水率)的输出结果对输入品种参数的敏感性。其次根据敏感性分析结果,结合2020—2022年连续两季番茄试验实测的物候期、叶面积指数、地上干物质量和鲜果产量数据,对模型进行参数校正和验证,利用验证后的模型模拟(7个不同灌水下限处理W1~W7:50%θf、55%θf、60%θf、65%θf、70%θf、75%θf、80%θf)番茄的生长及产量,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到最优灌溉方案。结果表明:Cropgro-Tomato模型的品种输入参数中,EMFL对番茄初花期天数、成熟期天数、叶面积指数、地上干物质量和鲜果产量最为敏感。模型对番茄物候期、叶面积指数、地上干物质量以及鲜果产量的模拟精度较好。模拟结果显示,W6(75%θf)处理产量最高(83.7 t/hm2),W3处理(60%θf)溉水利用效率最优(33.55 kg/m3)。主成分分析得分方面,W5处理(70%θf)得分最高,W1处理(50%θf)得分最低。因此,综合考虑产量及灌溉水利用效率,确定温室番茄最优灌水处理的灌水下限为70%θf~75%θf。
2025 Vol.32(4): 5461 [摘要] ( 7 ) [PDF 2682 KB ] ( 1 )
对四个不同产地的银耳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明确吉林长白山银耳多糖的还原能力最强,其还原能力、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均高于其他三地的银耳多糖。在此基础上,以长白山银耳为材料,采用高温蒸汽提取法,进行单因素、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料液比为(1:68)g/mL、提取温度为121 ℃、提取时间为1.0 h,此条件下多糖提取率达(41.31±1.02)%。该提取工艺的优化使银耳多糖的提取更高效,为今后银耳产品的开发及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2025 Vol.32(4): 6267 [摘要] ( 9 ) [PDF 1888 KB ] ( 1 )
为提高虾加工副产物的附加值,本文利用蛋白酶将虾壳蛋白水解以制备一种提味增鲜、风味独特的鲜味肽。以蛋白水解度、固形物溶出率与可溶性钙离子含量为指标,研究了酶解过程中的料液比、加酶量、酶解时间和温度对虾壳酶解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优化确定了最佳酶解工艺条件,并对酶解液中的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料液比1∶2、初始pH=7.0的条件下,添加中性蛋白酶4 000 U/g,在50 ℃下酶解5 h后酶解液的水解度为18.76%;酶解液中检测出15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占比为12.26%,鲜味特征突出;酶解液中检出24种含量较高的风味成分,其中吡嗪类成分占比为40.08%、苯甲醛含量为33.48%,是虾壳酶解产物中的特征香气。
2025 Vol.32(4): 6873 [摘要] ( 10 ) [PDF 1047 KB ] ( 1 )
为了解生食蔬菜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测定冰菜、苦菊、食用穿心莲、结球生菜这四种生食蔬菜的挥发性物质,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并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从这四种蔬菜中共检测出10大类挥发性物质;其中,冰菜和结球生菜的芳香类化合物含量较高,苦菊和食用穿心莲的醛类物质含量较高,醇类物质在四种蔬菜中的含量都较高;两种及两种以上蔬菜共有的主要挥发性物质有57种,四种蔬菜共有的主要的挥发性物质有7种;关键风味物质有14种,因每种蔬菜所含的关键风味物质并不相同,故其产生的香气和风味也不相同。PCA结果显示有两种主成分可以作为其有效成分进行区分,表明冰菜、苦菊、食用穿心莲和结球生菜的挥发性物质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可以为这四种生食蔬菜的加工及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2025 Vol.32(4): 7477 [摘要] ( 7 ) [PDF 1126 KB ] ( 0 )
为有效酶促合成香精乙酸肉桂酯,需增强酶的非水稳定性,通常是将酶制备成固定化酶而使用。本文研究了两种载体对脂肪酶催化作用的影响,选用假单胞脂肪酶为生物催化剂,铜酞菁和脱脂棉为载体,通过物理吸附进行固定化操作,制备固定化脂肪酶,并用于催化肉桂醇与乙酸乙烯酯发生转酯反应。结果发现,酶用量为10 mg时,铜酞菁作为单一载体的理想用量为10 mg,脱脂棉作为单一载体的理想用量为25 mg,两种载体同时使用时的理想用量分别是10 mg和25 mg。制备的双载体固定化脂肪酶在多次重复催化转酯反应的过程中,固定化酶转化底物的能力降低不足1%,酶粉转化底物的能力降低了23%。结果显示双载体固定化脂肪酶PCL的非水稳定性较好,具有工业化应用潜力。
2025 Vol.32(4): 7885 [摘要] ( 8 ) [PDF 1566 KB ] ( 1 )
工业染料废水导致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染料废水的处理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壳聚糖作为一种来源广泛、无毒无害的生物可降解天然高分子材料,其分子链上的氨基和羟基等官能团能与有机染料相互作用,因此可作为染料吸附材料的基材。本文概述了壳聚糖基染料吸附剂的研究现状,包括壳聚糖、壳聚糖衍生物和壳聚糖基改性材料用作染料吸附剂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壳聚糖基吸附剂的研究方向及应用前景,以期为制备性能优异、价格低廉的壳聚糖基染料吸附材料提供理论参考。
2025 Vol.32(4): 8691 [摘要] ( 11 ) [PDF 2270 KB ] ( 2 )
图像语义分割是一种像素级图像分类方式,在无人驾驶、机器人视觉等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语义分割过程中存在的边缘分割不准确、容易丢失小目标细节信息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融合超像素分割的图像语义分割算法,采用变分自编码器对图像特征进行学习,通过多解码器结构预测粗糙全分辨率语义标签,同时在超像素图像分割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粗糙语义分割结果进行优化,最后在COCO2017数据集上进行验证,经过试验分析所提算法全局像素准确率GA值较融合前提高4.4%,平均交并比MIoU值较融合前提升8.2%,分割精度较SegNet网络提高24.3%,在分割精度和分割速度上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实时性和准确性之间达到很好的平衡。
2025 Vol.32(4): 9295 [摘要] ( 8 ) [PDF 769 KB ] ( 0 )
新冠疫情的暴发给我国农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许多生鲜电商企业在疫情期间遭受严重冲击。疫情让更多的消费者开始尝试线上购买农产品,扩大了生鲜电商行业的用户群体。在后疫情时代,生鲜电商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本文对近年来我国生鲜电商行业的基本概况加以总结,并基于SWOT模型,对后疫情时代背景下该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多角度分析,最终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2025 Vol.32(4): 96102 [摘要] ( 8 ) [PDF 760 KB ] ( 2 )
新时代高校对口支援作为一项面向特定的、以提升区域高等教育综合能力的政策性行为,对于促进受援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发挥着巨大推动作用。在明晰高校对口支援协作特征、治理主体与权责边界的基础上,分析高校对口支援治理生态系统面临的政策执行“悬浮化”、协作关系“疏离化”、平台功能“虚置化”、人才流动“堰塞化”、评价体系“短视化”等多维困囿,从现代大学治理视角,提出高校对口支援协作生态系统构建应以系统性、协同性与可持续性为原则,通过战略层、资源层、保障层与反馈层的多维联动框架实现稳态调控,构建“目标—资源—机制—效能”的闭环架构,持续提升教育治理效能,推动高等教育均衡可持续发展。
版权所有:《天津农学院学报》编辑部 © 2019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津静路22号 电话:(022)23783819 E-mail:xuebao@tja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