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人数:
今日访问:
总访问量:
《天津农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天津农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农业类学术期刊,是天津市一级期刊,大16开本,102页,双月刊。主要刊发农学、园艺、园林、畜牧、兽医、水产、渔业、食品、农业工程、经济管理、社会科学和有关基础学科在教学、科研、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以及对科技兴农的论述。...
2025年 第3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4-30
2025 Vol.35(2): 16 [摘要] ( 7 ) [PDF 428 KB ] ( 2 )
从辩证法维度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有助于进一步明证这一磅礴思想的真理伟力,又有助于彰显这一恢宏思想蕴含的辩证智慧,便于我们把握其精髓,提升辩证思维能力。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体现真理辩证法,是真理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的里程碑式的环节;其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唯物辩证法总特征,将联系发展观贯通始终;最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准把握唯物辩证法核心,善用矛盾辩证法解决问题。
2025 Vol.35(2): 711 [摘要] ( 6 ) [PDF 523 KB ] ( 2 )
“土壤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知识驾驭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针对传统“土壤地理学”教学与实践中存在的知识体系“点-线-面”割裂、教学手段更新慢、实践参与度与创新性不足等问题,本文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抓手,遵循OBE教学理念,进行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改革。结果表明:(1)通过课程内容的模块化构建,“学习通”“雨课堂”等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启发式、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更新,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点-线-面”贯通效果,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2)通过教学进程中课程思政、耕读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培育的融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野外实践能力和“三农”践行能力,实现了“专-创-思-劳”融合的课程培养目标,为创建“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
2025 Vol.35(2): 1215 [摘要] ( 6 ) [PDF 521 KB ] ( 0 )
立德树人是大学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为践行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本文将国土保护、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教学,通过理论教学、实验实践内容与思政元素融入优化设计,进一步从运用新媒体信息化等手段、实地实践体验后进行课堂讨论、优化课程考核方式方面,探讨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途径。最后提出,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是新形势下高等农业院校贯彻立德树人目标,进行专业基础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尝试创新,以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2025 Vol.35(2): 1620 [摘要] ( 13 ) [PDF 616 KB ] ( 3 )
“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课程自开课以来,在天津农学院全校范围内乡村振兴品牌课程中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围绕农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目标,该课程目前在授课过程中存在课程模块架构散乱、内容凝聚力不足、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导向不足等问题,因此该课程应该结合课程目标继续完善授课内容,凝练模块化特色,从“课程框架—授课内容—思政育人”的角度去优化该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模式,更好地体现农业院校育人的丰富度和深度,打造天农服务乡村振兴特色课程品牌。
2025 Vol.35(2): 2123 [摘要] ( 5 ) [PDF 567 KB ] ( 0 )
课程是教学活动的信息载体,而教材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蛋白质与酶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在农林高校课程设置中处于核心地位。做好思想政治元素融入“酶工程”教材的工作,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对实现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农林高校专业课程“蛋白质与酶工程”教学中,发挥《酶工程》思政教材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专业知识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和酶工程课程思政教材的质量控制三个方面,深入探讨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材这一问题。
2025 Vol.35(2): 2428 [摘要] ( 5 ) [PDF 662 KB ] ( 0 )
为提升“作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水平,本文以“作物学实验”教学情况为例,对该课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录制实验教学视频并发布至雨课堂平台供学生课前预习,根据实验内容设置相应思考题于课后发布,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开设雨课堂讨论区供师生互动,该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实验误操作,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025 Vol.35(2): 2933 [摘要] ( 3 ) [PDF 1101 KB ] ( 0 )
景观设计方法A(景观小品构造与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门学科交叉型核心课程。课程紧紧围绕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对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和“新文科”建设要求,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轻理论重技能,缺思辨重模仿,轻元素重形式等问题,基于“成果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目标,提出了课堂教学优化策略,如全时段教学服务、师生深度互动、优化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创建了“三域化人,四象融合,三阶递进”的教学新模式。优化后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显著提升了学习效果,并在教学实践中荣获多项表彰与奖励,充分验证了其对于打造高效、优质课堂环境的积极作用与深远影响。
2025 Vol.35(2): 3437 [摘要] ( 3 ) [PDF 1194 KB ] ( 0 )
“农事实践学”是农学类专业的基础课,也是贯穿于作物理论教学与科研生产实际之间的桥梁,在农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设的角度对“农事实践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设计与创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基于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从线上课程资源整合与构建、线下教学方式和内容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优化升级三方面开展“农事实践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地构建,将作物生产实际与科研创新过程融入实践教学,实现“产—学—研”的有机融合,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2025 Vol.35(2): 3843 [摘要] ( 6 ) [PDF 643 KB ] ( 0 )
开展客观全面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是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的应有之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既要评价教师从形式上是否符合课程思政教学的一般要求,也要评价课程思政教学对于学生价值塑造是否发挥作用。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应坚持三个原则:突出主客体多维度,突出方法综合性,突出课程特点。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包含三个关键问题:一评学生心灵是否受到触动,二评学生内在思想是否发生变化,三评师生集体关系是否良好。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应包含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等多个评价维度。
2025 Vol.35(2): 4447 [摘要] ( 6 ) [PDF 639 KB ] ( 2 )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仍存在实施缺乏规范性、形式缺乏创新性、教师缺乏积极性、监督评价缺乏科学性等问题。因此,通过充分利用实践教学优势资源、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提高教师综合素养、构建重过程的实践教学评价等创新实践教学路径,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质量。
2025 Vol.35(2): 4850 [摘要] ( 6 ) [PDF 649 KB ] ( 2 )
当前涉农高校公共选修课普遍存在课程目标设定模糊、课程内容与产出脱节、优质课程资源不足、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学生选课缺乏科学性指导等问题。基于OBE理念,本研究提出以下出对策:明确以学生能力产出为导向的目标优化与目标匹配的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资源、创新多样化教学方法,建立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业导师指导学生选课制度。通过提升公共选修课质量,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自我认同感、社会责任感、人格健全和有服务社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2025 Vol.35(2): 5155 [摘要] ( 2 ) [PDF 723 KB ] ( 0 )
在新农科背景下,按照农业高校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拟从教材和教学建设、线上和线下建设、监管和测评建设三个方面分别尝试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大学英语1”和“大学英语2”)和提高阶段(“大学英语3”和“大学英语4”)构建“英语知识+英语技能+专业知识+价值引领”的大学英语农业拓展模块课程体系,探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高素质农业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2025 Vol.35(2): 5661 [摘要] ( 3 ) [PDF 724 KB ] ( 0 )
数字教育背景下,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中两种重要且并行的教学方式。在不同教学方式下,大学生线下、线上学习投入现状及影响因素值得探究。本研究通过对1 945名学生调查发现,大学生线下、线上学习投入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线下学习投入显著高于线上。线下学习投入模式与线上学习投入模式不同;女生在线下学习行为投入,以及线上总学习投入、学习行为投入和学习情感投入等方面均显著优于男生;线下与线上学习的影响因素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差异。最后,针对大学生线下与线上学习投入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差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025 Vol.35(2): 6264 [摘要] ( 2 ) [PDF 692 KB ] ( 0 )
在全国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下,全面加强涉农研究生劳动教育是培养农科类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必然要求。文章分析了目前农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释了如何构建劳动教育驱动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新模式以及保障措施,从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农科类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涉农高校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有益借鉴。
2025 Vol.35(2): 6568 [摘要] ( 4 ) [PDF 692 KB ] ( 0 )
产业振兴是天津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推进具有现代大都市农业特点的天津乡村产业振兴对于提升天津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对天津大都市农业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其次分析了天津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促进天津大都市乡村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
2025 Vol.35(2): 6976 [摘要] ( 3 ) [PDF 1145 KB ] ( 0 )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之一,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天津市作为打造现代化都市农业升级版的典型区域,正在全力实施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但相较于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新阶段需求,我国数字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仍相对滞后,难以明确支撑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数字乡村建设短板,从而影响了后续政策的有效制定。本文以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为目标,构建了包含6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的我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Grey relational analysis,GRA)法,以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参考序列,基于我国12个典型省市历史数据,量化确定指标权重,形成了支撑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数字乡村建设水平评价体系,以此来评价天津市数字乡村建设水平。结果显示:天津市毗邻城区的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是数字驱动下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转型尚未完成,数字乡村试点示范推广仍有不足。据此,从建设考评体系、负面清单、信息化推广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为天津市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提供了决策支持。
2025 Vol.35(2): 7785 [摘要] ( 6 ) [PDF 1209 KB ] ( 1 )
职业教育对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随着产业升级发展,社会对高素质职业人才需求增加,培养其核心素养至关重要。本文聚焦职业教育核心素养诊断系统的构建,该系统通过多元方式测评学生素质,并据此制定靶向培养方案。通过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以企业行业的需求为导向,联合职业院校、培训评价组织,形成四方联动机制,构建闭环流程,确保毕业生核心素养达标,助力国家现代化建设。
2025 Vol.35(2): 8689 [摘要] ( 2 ) [PDF 713 KB ] ( 0 )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和逻辑分析法,在梳理协同创新背景和京津冀滑雪产业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下,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实践经验,分别从协同发展机制构建、科技创新与应用、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与服务体系优化、国际化视野下的开放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京津冀滑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以提升京津冀滑雪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25 Vol.35(2): 9093 [摘要] ( 6 ) [PDF 727 KB ] ( 2 )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高校后勤信息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为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路径,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构建信息化的高校后勤服务体系,可以有效提升后勤服务质量和效率。本文阐述了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搭建信息化后勤服务平台的实践,分析了信息化政策背景、时代需求以及微信平台的技术优势,探讨了平台建设、运营与管理的具体策略。同时,结合我校后勤近几年通过微信公众号建设在提升后勤影响力、初步搭建服务平台、建立日常管理机制等方面取得的成效,探索实现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旨在为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版权所有:《天津农学院学报》编辑部 © 2019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津静路22号 电话:(022)23783819 E-mail:xuebao@tja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