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杰,崔建升,田程,等. 微藻保存技术[J]. 中国水产,2010(5):52-53. [2] 张帆,韩笑天,李岿然,等. 微藻的异养培养及应用[J]. 海洋科学,2012,36(1):117-124. [3] 项文钰,吴玉梁,沈颂东. 微藻冷冻保藏的研究[J]. 水利渔业,2004,24(3):23-24. [4] 蔡卓平,李燕璇,段舜山,等. 微藻种质资源的采集及保存现状[J]. 生态科学,2014,33(2):396-400. [5] 胡蓓娟,王雪青,吴晶晶,等. 8种微藻的保存方法研究[J]. 海洋湖沼通报,2008(1):58-65. [6] 董光宇. 包埋——脱水法常温和低温保存两种绿藻的研究[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 [7] 王欢. 包埋——脱水法常温和低温保存两种等鞭金藻的研究[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 [8] 张跃群,石斌,陆德祥,等. 3种优质海洋微藻的低温保存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09(6):314-317. [9] 张玉荣,李大鹏,于子山. 大型海藻种质保存的原理和方法[J]. 海洋科学,2009,33(7):107-112. [10] 陈炜,王秀芬,白永安,等. 浓缩方法及保存条件对小球藻藻膏脂肪酸的影响[J].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2,27(1):1-5. [11] 朱明,阎斌伦,滕亚娟,等. 三角褐指藻浓缩液长期保存技术研究[J]. 水产科技情报,2003,30(6):246-249. [12] 王培磊,宫庆礼,麦康森,等. 两种海洋单胞藻浓缩与保存效果的研究[J]. 海洋湖沼通报,2001(4):12-19. [13] 孙建华,王如才,赵强. 高浓度小新月菱形藻保存方法的研究[J]. 海洋学报(中文版),1998,20(2):108-112. [14] 岳伟萍. 不同絮凝剂和保存温度对海链藻营养成分的影响[J]. 水产科学,2013,32(1):46-49. [15] 王起华,张恩栋,周春影. 藻类种质超低温保存研究概况[J]. 植物学通报,2002,19(1):21-29. [16] 马志珍,武振彬. 建立微藻超低温保存种质库的技术及意义[J]. 国外水产,1993(1):1-5. [17] 王伯春. 几种低温保护剂溶液玻璃化特性的分子模拟及机理分析[D]. 上海:上海理工大学,2011. [18] 薄岩. 包埋——脱水法常温和低温保存两种饵料硅藻的研究[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 [19] 周卫征,霍书豪,朱顺妮,等. 微藻固定化技术及其在资源化中应用[J]. 可再生能源,2011,29(4):90-94. [20] Christner B C.Bioprospecting for microbial products that affect ice crystal formation and growths[J].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10,85(3):481-4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