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殿鑫,戴远威,陈伟,等. 蓝莓的营养价值及保健功能研究进展[J]. 农产品加工,2018(2):69-70,74. [2] 林维耀,张伟强,张立杰,等. 蓝莓果实营养保健与贮藏保鲜研究综述[J]. 东南园艺,2018(1):49-52. [3] 李兴元. 蓝莓花青素、多酚类物质的分离纯化与生物活性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12. [4] 李亚东,裴嘉博,孙海悦. 全球蓝莓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8,40(4):421-432. [5] 吴林,马文汉,刘永环. 蓝莓苗木繁育方法研究进展[J]. 中国园艺文摘,2015(4):50-52,104. [6] 李俊明. 植物组织培养教程[M]. 2版.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7] 沈海龙. 植物组织培养[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8] 陈镇. 高丛蓝莓组培体系及种子萌发率的建模研究[D]. 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 [9] 金如意,郭崇炎,王志龙,等. 南高丛蓝莓快繁体系的建立[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3(5):504-511. [10] 尹利方,陈泽斌,夏体渊,等. 不同培养条件对蓝莓试管苗增殖生长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2017,30(7):1642-1646. [11] 李俊明,朱登云. 植物组织培养教程[M]. 3版.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12] 廉家盛,朴炫春,廉美兰,等. 培养基种类、玉米素浓度及pH值对蓝莓“美登”组培增殖生长的影响[J].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0,32(4):269-272. [13] 杨艳敏,陶承光,魏永祥,等. 蓝莓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技术[J]. 北方园艺,2012(7):129-131. [14] 李丽容,金开正,赖联森. 玉米素对蓝莓组培增殖生长的影响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3(30):11961-11962. [15] 龚雪元,杜亚填,张翔宇,等. 南高丛蓝莓快繁技术体系研究[J]. 植物研究,2014,34(1):131-135. [16] 陶兴魁,陈峰,赵志祥,等. 蓝莓茎段丛生芽诱导最适培养基的筛选研究[J]. 科技视界,2015(1):96-96. [17] 张舵,杨艳敏,魏永祥,等. 激素配比和pH值对蓝莓试管苗增殖生长的影响[J]. 北方果树,2015(3):13-14. [18] 沙玉芬,王建萍,李公存,等. 蓝莓茎段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5(10):27-28. [19] 黄科,黄琴,代欢,等. 蓝莓离体快繁及生根特点研究[J]. 经济林研究,2016,34(1):140-146. [20] 韩阳花. 野生黑果越橘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6(3):12-15. [21] 肖海峻,庞俊兰,孟利前,等. 不同基因型蓝莓离体茎段的增殖培养技术[J]. 分子植物育种,2018,16(8):2587-25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