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文斌,樊贵盛,李雪转. 地面灌溉优化灌水技术研究及实用手册[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2] 武敏,冯绍元,孙春燕,等. 北京市大兴区典型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田间试验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14(4):98-102. [3] 林代杰,郑子成,张锡洲,等.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水土保持学报,2010,24(1):33-36. [4] 刘目兴,聂艳,于婧. 不同初始含水率下粘质土壤的入渗过程[J]. 生态学报,2012,32(3):871-878. [5] 龙哲. 土壤的初始含水率及容重对其入渗特性的影响[J]. 环境与发展,2019,31(8):133-134. [6] 郑秀清,樊贵盛. 土壤含水率对季节性冻土入渗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2000,16(6):52-55. [7] 李雪转,樊贵盛,王雪. 影响土壤入渗积水时间因素的试验[J].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9):27-31. [8] 李文雪,张振华,郑梦竹,等. 初始含水率对施用生物炭滨海盐渍土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J]. 灌溉排水学报,2017,36(S2):61-65. [9] 吴忠东,王全九. 不同初始含水率条件下的微咸水入渗实验[J]. 农业机械学报,2010,41(S1):53-58. [10] 王佳坤,郭月峰,祁伟,等. 砒砂岩土壤水分入渗规律及适用模型研究[J]. 灌溉排水学报,2020,39(S1):117-121. [11] 寇小华,王文,郑国权. 土壤水分入渗模型的研究方法综述[J]. 亚热带水土保持,2013,25(3):53-55. [12] 聂卫波,马孝义. 畦田Philip入渗参数和田面综合糙率同步推求[J]. 农业机械学报,2009,40(5):39-44. [13] 王全九,来剑斌,李毅. Green-Ampt模型与Philip入渗模型的对比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02,18(2):13-16. [14] 聂卫波,马孝义,王术礼. 一维土壤入渗特性数值模拟[J]. 灌溉排水学报,2009,28(3):53-57. [15] 岳海晶,樊贵盛. 土壤入渗模型参数的多元线性预测模型精度的对比分析[J]. 灌溉排水学报,2016,35(10):73-77,96. [16] 贾维兵,杨启良,李加念,等. 土柱入渗性能自动检测装置研制与试验[J]. 农业工程学报,2017,33(7):91-99. [17] 姚丽,王仰仁,战国隆,等. 基于室内试验的土壤入渗深度动态模拟研究[J]. 天津农学院学报,2019,26(4):83-88. [18] 李雪转,吴争兵. 影响土壤入渗能力因素分析[J]. 山西水利,2006,22(4):69-71. [19] 林昌华,杨岩. 拉格朗日插值法在工程设计及CAD中的应用[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3,27(12):34-37. [20] 吕刚,吴祥云. 土壤入渗特性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7):494-499. [21] 解文艳,樊贵盛. 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4,35(3):272-2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