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薛美蓉,王芳,郭开怡,等.社区共管与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2008(1):65-67. [2] 刘霞,伍建平,宋维明,等.我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不同利益分享模式比较研究[J].林业经济,2011(12):42-47. [3] 盖媛瑾.“共生理论”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研究——以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29(1):20-24. [4] 陈昭玖,邱华平.从强化经济发展着手增强湖区保护功能—鄱阳湖候鸟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共管之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7,19(5):94-97. [5] 吴宪,赖庆奎,王亚军.阿姆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情况调查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6):155-158. [6] 潘少兵,徐先海.安徽省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现状与对策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1):66-70. [7] 张黎敏,周晓雷,李萍.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社区共管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2012,37(4):51-55. [8] 刘敏.论我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制度的构建与完善[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9,32(2):34-40. [9] 李品德.论云南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机制的建立[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增刊):237-240. [10] 姚能昌.浅议黄连山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J].林业调查规划,2004,29(2):54-56. [11] 赵俊臣.社区村民共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模式创新——以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23(5):18-23. [12] 王芳,周庆生,郑雪莉,等.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中的冲突及对策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664-7665. [13] 黄栩,陈志强.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机制的反馈[J].天津农业科学,2015,21(4):140-143. [14] 刘悦翠,唐永锋.陕西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实施社区共管模式的调查[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20(3):184-188. [15] 梁启慧,何少文.商业机制介入社区共管项目的初步探索——佛坪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基于保护的可持续养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专辑):228-232. [16] 邢秀华,孙丽萍,李善实,等.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措施[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6,29(2):17-18. [17] 陈伟.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福建),1996(2):54-57. [18] 郭志坤.永德大雪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浅析[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6):159-162. [19] 和世钧,杨宇明,田昆.云南文山自然保护区开展社区共管的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3,23(4):46-53. [20] 吴兆录,张小萍,李翌宏,等.药山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共管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5(6):537-540. [21] 张晓妮,王忠贤,李雪.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的限制因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5):396-399. [22] 郭莲丽,郭立宏,李建勋.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外部性分析[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3,29(3):367-372. [23] 张维军,王金龙,何兴东.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作杨与榆树群落学特征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9,26(3):2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