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向纯怡,高拴柱,刘达,等. 2021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活动概述[J]. 海洋气象学报,2022,42(1):39-49. [2] 刘达,向纯怡,张玲,等. 台风“杜苏芮”(2305)的主要特点及路径和强度预报难点分析[J]. 海洋气象学报,2023,43(4):1-10. [3] 刘欣禹,齐衍萍,沙婧婧,等. 胶州湾女姑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生态健康评价[J]. 广西科学,2022,29(6):1197-1205. [4] 蔡文倩,孟伟,刘录三,等. 春季渤海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2013,33(5):1458-1466. [5] 蔡文倩,刘录三,乔飞,等. 渤海湾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原因探讨[J]. 环境科学,2012,33(9):3104-3109. [6] 冯剑丰,王秀明,孟伟庆,等. 天津近岸海域夏季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J].生态学报,2011,31(20):5875-5885. [7] LW C Y,DAI G L,LIU Y,et al.Ecological value of mariculture shellfish resources in China: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J]. Marine Policy,2023,148. [8] 李永仁,梁健,郭永军,等. 天津鲤鱼门滩涂经济贝类资源变化及原因探讨[J]. 海洋科学,2015,39(11):68-73. [9] 李永仁,张超,梁健,等. 天津潮间带春季贝类资源调查[J]. 海洋科学,2017,41(11):113-118. [10] 李永仁,卜世勋,冯雅楠,等. 天津潮间带经济贝类资源变化规律研究[J]. 海洋科学,2022,46(1):131-139. [11] 李永仁,李彤,缴建华. 5种经济贝类在天津大港滩涂的养殖适应性研究[J]. 水产科学,2016,35(6):693-696. [12] 邢克智,高一力,郭永军,等. 天津市贝类产业现状及发展展望[J]. 水产科学,2013,32(9):555-558. [13] 张同佳. 天津市经济贝类产业发展研究[D]. 天津:天津农学院,2021. [14] 国家海洋局. 海洋调查规范[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15] 张素萍,张均龙,陈志云,等. 黄渤海软体动物图志[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16] 蔡英亚,魏若飞. 贝类学概论[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7] 齐钟彦,马绣同,王祯瑞,等. 黄渤海的软体动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 [18] 李宝泉,张宝琳,刘丹运,等. 胶州湾女姑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J]. 海洋科学,2006,30(10):15-19. [19] 尤仲杰,陆彤霞,王一农. 泥螺的繁殖生物学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03,22(1):30-35,86. [20] 刘童,刘元文,王英俊,等. 黄河口三角洲潮间带泥螺群体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 水产科技情报,2018,45(6):347-351. [21] 郑怀平. 泥螺行为与繁殖生物学特征的初步研究[J].海洋科学,2003,27(1):69-71. [22] 卢占晖,周永东,朱文斌,等. 浙江沿岸水域软体动物群落结构分析[J]. 水生生物学报,2023,47(3):424-435. [23] 卢占晖,朱文斌,徐开达,等. 浙江沿岸海域螺贝类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变化[J]. 海洋与湖沼,2023,54(1):276-285. [24] 王宁,高珊,尚成海,等. 天津北大港湿地东方白鹳和白琵鹭迁徙停歇期的种群动态[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8(4):50-54. [25] 杜林芳. 天津市东方白鹳栖息地变化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26] 曹佳莲,刘宪斌,刘占广,等. 天津港南部海区水体富营养化水平评价[J]. 海洋湖沼通报,2007,29(S1):121-130. [27] 聂红涛,陶建华. 渤海湾海岸带开发对近海水环境影响分析[J]. 海洋工程,2008,26(3):44-50. [28] 林志华,何琳,董迎辉,等. 浙江滩涂贝类种业科技创新发展及展望[J]. 水产学报,2023,47(1):109-124. |